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

張愛玲,生平


「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,從小被視為天才,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。
然而,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,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---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。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,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-《對照記》」



走過中國現代文學史,張愛玲是你要流連駐足的一塊里程碑。

走過女性書寫的流域,張愛玲不是大河,是彼岸。


走過中國最黑暗的年代,張愛玲在黑暗中點燈,從淪陷區裡發聲。

她生於上海,上海的富麗文明孕育了她
她流亡香港,香港的殖民文化點撥了她
她轟動台灣,台灣的文化菁英,莘莘學子擁抱了她。
她隱逝美國,客死異鄉,塵歸大海,她的故事仍未完。
所以,她從海上來,來說她自己的故事.....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---王蕙玲






  • 『張愛玲』由來
十歲的時候,為了我母親主張送我進學校,我父親一再地大鬧著不依,到底我母親像拐賣人口一般,硬把我送去了。在填寫入學證的時候,她一時躊躇著不知道填什麼名字好。我的小名叫煐,張煐兩個字嗡嗡地不甚響亮。她支著頭想了一會,說:「暫且把英文名字胡亂譯兩個字罷。」她一直打算替我改而沒有改,到現在,我卻不願意改了。

根據這則作者自道的軼事,她的小名是「煐」,英文名是 “Eileen Chang”,而大名鼎鼎的「張愛玲」卻是十歲臨入學時,母親情急之下「暫且」「胡亂譯」的應景、甚至將就之作。




  • 華麗又蒼涼的手勢
張愛玲,中國的傳奇才女,本名張煐,於1920年9月30日(農曆八月十九日)出生在上海。


張愛玲的家世顯赫,祖父張佩綸(1848-1903年)是清末名臣,河北豐潤人;
祖母李菊耦(1866-1916年)是晚清洋務派領袖、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。
她的父親張志沂是個傳統的文人,注重古文、時文,但是因為處在新舊時代的交替,他只能當一個遺少;
他沉溺在西方物質的享受:住洋房、坐汽車,和中國祖先的特權:抽鴉片、娶姨太太。
而她的媽媽黃素瑩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,較為歐化。留學歐洲,於是張愛玲就在這種既傳統又現代、中西文化互相衝擊的還境下長大。
所以她所寫的小說都籠罩著淒涼的氣氛,她同情舊家族鐘苦苦掙扎的男女,寫出他們的心聲。
張愛玲在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的小說震動文壇,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。
五十年代,張愛玲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,包括 《傾城之戀》 、《金銷記》、《赤地之戀》 、《半生緣》 等等。

她的作品,主要以上海、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,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,演義著墮落及繁華。
張愛玲的小說吸引人,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大家注目的焦點,最令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她和胡蘭成的愛情傳奇,雖然短暫,卻也轟轟烈烈。晚年,張愛玲獨居洛杉磯,她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感。

1991年皇冠出版社出齊她的著作,一套16本的《張愛玲全集》。

1995年9月逝於洛杉磯公寓,享年七十四歲,而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,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大平洋,結束她傳奇的一生。

『出名要趁早阿!!來得太晚的話,快樂也不那麼痛快。〈傳奇〉再版的話』



  • 自衛頃向
生長過程中,由於長期缺乏母愛,父親又是一個吸鴉片、娶姨太太的典型遺少,

父母親情是自小欠缺的。在她的潛意識層內醞積了大量的負面情緒,造成作家敏感孤僻、
易受傷害的人格特質。在父母身上,張愛玲領略到的不僅是冷漠,
還有惡意的對待和厲害的計算,
這種特殊的經驗,讓她感受到生存的殘酷與現實的難堪,
在絕望的心境下,心靈世界成為漆黑一片,
促使她形成一種具有「敵意」的世界觀,對世界採取一種「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」的防衛態度,
認定周圍世界充滿危機和傷害,人與人之間到處是利害衝突,難得有真誠無私的情感存在。
於是她便帶著這種特異的人格烙印,以充滿懷疑的眼光投向人間,最終變形成了冷眼旁觀世情,
與人世隔離的生活態度。張愛玲也曾多次提到小時候對「金錢」的印象,幼年生活中,
「金錢」的力量及由此而伸展出的人際關係、人情模式,無疑使她過早且過度地體會到人生現實的一面。


「我喜歡錢,因為我沒吃過錢的苦,不知道錢的壞處,只知道錢的好處。」

「錢太多了,就用不著考慮 ; 完全沒有錢,也用不著考慮了。 」
「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,那是嚴格的考驗。 」
『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,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』


  • 仇恨心態
自張愛玲執筆開始創作〈沉香屑─第一爐香〉,一直到完成《半生緣》、〈小艾〉,

創作題材便離不開她平時所見所聞,
都是些「庸人俗事」的描摹,筆觸冷峻,帶有濃厚的反諷意味,
對於大家庭中各成員間彼此鉤心鬥角、錢財紛爭及後母苛虐弱小子女的情形,更是再三刻畫,
如〈金鎖記〉、〈傾城之戀〉、〈茉莉香片〉等代表作,作品中內蘊情感極其悲涼,經歷顯示她對父權社會的情感投影,對她所出生的家庭及其所代表的生活境界的不滿。

另一方面,幼年時的孤苦無依的經驗,
導致張氏筆下的女性形象多半以弱者姿態出現。
她以內在敏銳易感的天賦外加對周圍環境的探索興趣,
關注焦點中在平凡人面臨挫折時種種「不明不白、猥瑣、難堪、失面子的屈服」上,
格外能夠了解並寬容那些與時浮沉而表現小奸小惡的人物。對既有道德規條的憎恨,
轉而成為對生活於其中不自知應有所反抗的人們的悲憫胸襟。


 〈自己的文章〉:
『除了曹七巧之外全都是些不徹底的人物。他們不是英雄,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。
   因為她們雖然不徹底,但究竟是認真的。他們沒有悲壯,只有蒼涼。
   悲壯是一種完成,蒼涼卻是一種啟示。』

「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悲壯,力大於美;蔥綠配桃紅,是一種參差的對照,有更深長的回味,是一種蒼涼。在愛的範疇裡,渴望與逃避,愉悅與悲哀,彷彿蔥綠配桃紅,不是對立,是參差,是對照,是美。」

 


【延伸欣賞:】

劉若英《原來你也在這裡》

作家身影:張愛玲






參考:http://www.frostar.com/ny.htm
整理:版主 請勿轉載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